大學分科測驗》歷史科考題生活化 「周處除三害」入題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大學分科測驗第2天首節考歷史科,全國教師會評論教師群認為,今年考題趨向生活化,捕鯨魚、家電、護照、餐桌禮儀均入題,與宗教相關試題大增如印度教、天主教耶穌會及民間信仰等,原住民族仍是試題重點,也有提及周處除三害電影的歷史原型,應屬時事題,整卷試題難易適中,預估分數可能與去年相似。
召集人、桃園市立壽山高中老師蘇健倫說明,今年考題「新瓶裝舊酒」,知識重點在考古題中可以發現,且多為與經濟、生活相關的議題,其中,東亞史側重人群移動與文化互動交流,並擴及南亞地區。
此外,蘇健倫表示,今年與宗教相關的試題大增,例如第 10、11、23、38-40題,提及印度佛教、天主教耶穌會、民間信仰等。而選修歷史題型比重明顯增加,例如運輸(第13題)、能源(第19題)、性別(第14題的旗袍、34題提及家庭電器)皆有入題。
其中,第11題題幹指1550年,哈布斯堡皇室邀請耶穌會到奧地利成立分會,協助改革維也納大學,耶穌會領袖羅耀拉致函皇帝:「要對付當前肆虐於德意志的惡,最好的辦法是求助於大學,它們以模範的宗教生活與純正的公教教義引人向善。……陛下將在維也納成立耶穌會,天主保佑這辦法能奏效。」要考生對於文中「肆虐於德意志的惡」所指答出正確選項。
原住民族仍是出題重點,例如第25至26(日治時期理蕃政策)及第31題(檳榔習俗),蘇健倫也指出第31題提及周處除三害這部電影的歷史原型,可歸為時事題;第41至43題之餐桌禮儀可能有融入技術型高中歷史飲食文化的世界之課綱概念。
在探究與實作部分,例如第12題(應用史學方法之概念回歸考古的證據),及第21題(如何一句話看懂一本書),蘇健倫表示,考生須具備應用史學方法相關概念方能答題。
評論教師包括召集人蘇健倫、員林高中老師王偲宇、台北市成功高中老師游振明、台北市南湖高中老師陳正宜、台北市松山高中老師夏繪閔、桃園市桃園高中老師黃正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