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社會跨科題不少 AI對生活影響也入題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今年學測最後一科考社會,針對考題,大考中心副主任黃璀娟表示,歷史考題重點面向包括多元族群、經濟多樣性、國家形塑等,尤其強調人群移動與交流,如第13題8、9世紀印度商人將佛教傳至印尼,反映108課綱以人民為主體的學習方向;另也重視分域互動,如第60題以美國對中國採門戶開放政策的思路,掌握美國貿易政策。合科題如結合史地的第37至38題,呈現台灣紡織業70年來的發展階段。
地理考題取材近期國際時事,包括第20題以日美聯合軍演,評量亞太地區國家的空間位置分布;第28題以敘利亞政府垮台為情境,理解伊斯蘭國家間國際勢力關係。今年台灣自然地理入題比例提高,如第19、24、35題,題幹與選項包含澎湖、屏東、台東、東沙及西南沿海,透過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理解內容。第52至53題則考出玉山主峰標示。
公民與社會考題納入科技發展融合人文反思的概念,第43至46題對AI廣泛運用提出反思,也有融合社會關注議題如第3題不在籍投票、第4題招聘薪資透明化,亦從歌曲青蚵嫂、北美原住民視角討論群體意識察覺與反思,另還出現第42題英國脫歐對國家治理的挑戰等國際理解的面向。整體而言雖有長文題組,但考題不難,估中間偏易。
歷史科方面,台北市高中歷史科教師群分析,題目難易適中,在單選題以較簡單的形式出現,混合題與非選擇題的題幹通常較長,且不少題目以史地公合科的形式出現,必須結合3科的知識並細心閱讀資料,才能判讀並推論出合理的答案。試題偏重近現代的歷史,以人群移動與多元文化所占的比例最高,強調不同的立場對歷史的重新解釋。
至於公民考題,近年熱門的AI議題入題,讓學生思考AI對生活層面的影響;題文與選項設計上,整體較少公民專有名詞敘述,學生理解公民概念並結合題文線索即可作答。若學生僅專注於知識定義的背誦,缺乏將公民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現象與時事議題的觀察,則不易作答。
地理方面,簡單題型變少,整體難易度往中間題型移動。不過少數題目答題線索不明顯,如第58題生產工廠和分裝工廠是同一集團還是不同集團就會影響答案。另有些題目可直接邏輯推理得出答案,而非使用傳統地理概念來推論選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