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數學老師的無奈告白
◎ 林柏寬
拜讀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數學課綱總召集人,台大數學系教授張鎮華一篇「數學教授的沉重呼籲」投書,筆者身為國中數學輔導團教師,分區訪視時常接觸到許多第一線數學教師的無奈告白,希望教育主事者聽見。
首先,張教授引述李家同教授所言,「國中會考的題目太難,打擊許多學生的信心」,這樣的說法恰好與許多第一線老師反應大相逕庭。無論是過去「中間偏易」的國中基測或是現行「難易適中」的國中會考,各科題目中均有相當比例的基本題。
一份良好試題的關鍵在於鑑別度,如果依李家同教授所言考試要考很簡單的基本題,例如:解方程式X+3=5,X= ? 或是計算1+2+3= ? ,這類的試題其實無法鼓舞弱勢學生唸書。因為國中基測採用「量尺分數」,國中會考以「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等級標示,這樣的計分方式在乎的是該名學生在全體考生中的排名位置。大家都對的簡單題變得沒有鑑別度,無助於弱勢學生提升分數,在數學上更是一種無效命題。
而國中會考成績三等級的計分折磨,才是真正打擊學生信心的元凶。一半以上的學生放棄學習,既然達不到精熟級,只要避免掉到待加強,大家都是基礎級,有相同的比序分數。相對地,成績中上的學生成了最煎熬的一群,深怕多錯一題,就會從精熟級的天堂掉到基礎級的地獄。
其次,張教授推崇英國中小學數學採取分級教學、分級考試的模式,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筆者深表贊同,也認為唯有落實「課程改革」才能真正鼓舞弱勢學生唸書,避免許多學生成為教室裡的家具、人形立牌。將學術課程分為簡單概念的必修課程與困難複雜的選修課程,並廣開職業探索課程,服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每個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後,依個人能力與興趣選擇走往學術或技藝的道路。多益滿分的學生不會與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都寫不完整的學生進行同一種課程,每位學生均能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學會課程,學習挫折感降低,學習動機與興趣自然提升!
但可惜的是,大學繁星入學非常重視高中在學成績,不同課程的成績如何讓社會認同其公平性,或是改變招生辦法,恐怕是教育改革的優先問題,否則理想都是紙上談兵!
(作者為台南市國中數學輔導團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