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關閉

澎湖媽宮傳藝疊米龜 親子樂闖關

澎湖元宵西乞龜活動,比農曆春節更為熱鬧。(記者劉禹慶攝)

澎湖元宵西乞龜活動,比農曆春節更為熱鬧。(記者劉禹慶攝)

2020/01/19 12:29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西乞龜」澎湖元宵活動,一向比農曆春節還熱鬧,但疊米包龜師傅卻面臨年歲漸長、記憶恐將失傳的窘境,澎湖縣政府文化局為推廣媽宮傳統民俗工藝,今日在夢想部落館舉行疊米龜活動,邀請資深師傅孫一中主講教學。

今年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執行媽宮舊城區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包括元宵、城隍補運及七夕等3大民俗活動,進行整體規劃,率先登場的是米龜教學,邀請孫一中師傅與其團隊成員,教授學員疊米龜的技巧。疊米龜中,包含大小米包的分裝、龜身堆疊及龜身裝潢等分工,其中最難製作的部位為米龜頭,學員們都能在師傅細心教導下,一一克服難關。

首場活動分為上下午各一場,堆疊3台斤米龜,每場次各開放30人,因參與的學員可將創作好的小米龜攜帶回家,吸引爆滿民眾報名,大都是親子前往,讓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兒孫一中師傅及團隊,今年元宵接了19間廟宇邀約,其中最大的是湖西龍門22000台斤米包龜,行程相當忙碌。

澎湖元宵西乞龜的演變歷史,緣起於清朝,初期以糯米龜形式出現,隨後米龜金龜,金錢龜陸續出現,由於隔年都要加心願歸還,所以米龜重量愈來愈大,乞得大米龜的得主,再將米龜拆解以食米賑濟貧民或是分送鄰友,形成一股善的循環。澎湖流傳著一則諺語:「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尾,存傢伙;摸龜殼,事業穩達達;摸龜腳,金銀財寶滿厝腳」。

澎湖資深米包龜師傅孫一中,仔細教導學員堆疊米包龜技術。(記者劉禹慶攝)

澎湖資深米包龜師傅孫一中,仔細教導學員堆疊米包龜技術。(記者劉禹慶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