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關閉

    適度購物享樂趣 買個不停 恐疾病上身

    購物會帶給人愉悅感,但是失控的過度購買行為可能被認定為一種疾病,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購物會帶給人愉悅感,但是失控的過度購買行為可能被認定為一種疾病,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3/01/27 05:30

    文/陳紹祖

    朋友一見面就開始吐苦水,抱怨家人在過去兩個月裡刷爆了兩張信用卡,細數從百貨公司週年慶、雙11、黑五(黑色星期五)、雙12到耶誕節購入的各種東西。覺得家人好像中毒一樣欲罷不能買個不停,甚至連平時節儉的老人家在社群平台(如Line、FB等)看到廣告,也點進去買了些東西。

    資本家為了刺激消費,製造許多花錢的理由,從早期的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到前述的各種消費檔期,現在人的不可避免行為受商業廣告和社會文化影響,但是購買行為還是有明顯的個別差異,失控的過度購買行為可能被認定為一種疾病。

    在「病態賭博」與「網路遊戲障礙症」分別被納入行為成癮正式診斷後,強迫性購買障礙症(compulsive buying/shopping disorder)未來也可能在被納入正式的精神疾病診斷。其症狀除了「強烈且持續的購物衝動與慾望」和「購物行為失控」外,還包括:購買物品與原訂目的不符、在心情不佳時以購物來調節情緒、由於過度購物造成重要人際關係和家庭功能受損。

    台灣沒有強迫性購買障礙症本土流行病學資訊。美國的資料顯示,盛行率大約5.8%,女性明顯多於男性。有學者認為這源自於男女心理差異,女性比較享受「逛街和採購」的過程,男性則比較喜歡「收集」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積累,病態購買者可能會在以後的生活中發展成為囤積者。

    臨床研究指出,強迫性購買障礙症患者,同時也罹患焦慮性疾患或憂鬱症的比例分別是60%和32%。這些病患確實在情緒低落和煩躁時,唯一的消氣方法就是花大錢購物,但是這往往引來更多的悔恨自責和焦慮。

    要避免病態的購物行為,其實還是從先改善個人心理健康開始,對於個人焦慮性疾患和憂鬱症不迴避,積極治療,如果仍無法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則應考慮放棄信用式消費,改採現金消費,這樣比較能夠感受消費帶來的壓力。以理性為本的「計畫性購買」可以改善衝動型和快樂型的病態購買行為。改善家庭裡的人際關係,可以減少內疚型購物行為。

    有些人批評精神科醫師不停定義新疾病,讓更多民眾成為病人,進而賺取更多金錢,但實際上新疾病的出現跟社會文化演進有密切關係,一種新疾病的認定是為了提供醫療體系診斷與治療共識,對於流行病學研究調查、保險公司給付費用和政府分配醫療資源都非常重要。

    ◎病態性購物的模式分5種:

    ●衝動型:買家通常會因一時衝動購買一些他們可以不買的東西。當他們購買時,沒有充分考慮支出的必要性。

    ●歡樂型:購物者在購買時會感到一陣興奮。欣快感不是來自擁有某物,而是來自購買行為,這種興奮會讓人上癮。

    ●憂鬱型:購物是為了填補情感上的空虛,例如孤獨、生氣或缺乏自尊。負面情緒的減少是暫時的,不久之後焦慮和內疚的增加。

    ●內疚型:購買者由於對於某人或某事的遺憾,以大量購買行為,來彌補可能的罪惡感,以補償他人缺憾。

    ●無痛型:購買時使用信用支付或者分期付款,往往讓人對於消費所需付出的代價無感,直到帳單要繳費時才感受到不當購物所帶來的苦果。

    (作者為慈濟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花蓮慈濟醫院成癮精神科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