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步行後 直接泡湯不OK
文/田騏嘉
天氣轉冷,許多人計畫出國旅遊時,總希望能順便泡湯,藉此驅寒放鬆身心。然而,長時間步行後直接泡溫泉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尤其是對雙腳腫脹、痠痛的情況並不理想。中醫認為,氣血循環的順暢是緩解疲勞的關鍵,建議採用「先冷後熱」的方式來調理,避免步行後立即熱水浸泡,以免加重下肢壓力。
中醫建議「先冷後熱」
正確的做法應先將雙腳抬高休息片刻,促進靜脈回流,隨後進行5-10分鐘的冰敷,特別針對雙腳或腫脹部位降溫,有助於血管收縮,並緩解局部炎症反應。完成冰敷後,可進行簡單的腿部按摩,具體方法是沿小腿內側的骨與肌肉縫隙處,從膝蓋向下輕推,這種手法能刺激經絡、疏通氣血,並放鬆緊繃的肌肉。按摩後,輕微活動腳趾,有助於進一步提升血液流通,加快疲憊的雙腳恢復輕鬆。
浸泡10-15分鐘為宜
經過初步調理後,便可以享受溫泉帶來的舒適體驗。建議選擇水溫適中的溫泉池,溫度以38-40度為宜,每次浸泡10-15分鐘即可,避免過高溫度加重心血管負擔。
浸泡過程中,含有硫磺或草本成分的溫泉對緩解肌肉痠痛特別有幫助;如果皮膚容易乾燥或搔癢,建議浸泡後,立即使用滋潤型乳液護理皮膚,幫助恢復皮膚屏障功能,並減少乾癢不適。
旅行中,也可以隨身攜帶含薄荷或薰衣草成分的乳液,隨時為雙腳提供舒緩效果。此外,中醫強調「內外兼顧」,建議在飲食中適量攝取滋陰潤燥的食材,如百合、銀耳和蓮藕等,不僅能改善體內燥熱,還能滋養肌膚,讓全身保持最佳狀態。
泡溫泉不僅是冬季旅行的享受,更是改善氣血循環的良好方式。然而,在長時間步行後,應注意採取循序漸進的調理方式,包括抬高休息、冰敷、按摩與泡湯。這些中醫保養方法不僅能快速緩解疲憊,還能提升身體的舒適感,讓每一次旅行都成為身心靈的完美放鬆。
(作者為臻品中醫診所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