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文寫作考縫隙 考生:理性、感性界線拿捏不當恐成論述文
2024/01/21 18:19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大學學測寫作今年理性與感性題目各是「標籤」、「縫隙」,台中考生認為理性的「標籤」還算好發揮,但感性的「縫隙」題目,因寫作引導問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感覺理性與感性分界模糊,要花一些時間審題確定下筆方向,若拿捏不好,很容易流於論述文,是最大的考驗。
台中一中曾姓考生指出,他針對理性的「標籤」題是引用時下流行的通訊工具常見的「標籤」來論述,包括主題標籤等,像是「新興索引」,若引用得當可以很快找到需要的資料,但缺點是,如果提供標籤的定義或條件不足,可能搜索到太多無用資訊;一中陳姓同學則舉多年前台灣職棒曾傳出「打假球」事件,事件讓職棒或球員無論青紅皂白被「污名化」,形成的刻板印象很難翻轉;一中賴姓學生則以自己的經驗下筆,提及童年時脾氣不佳,但後來他逐漸調整,表現甚至比別人好,卻受「標籤化」所苦,也體會到謹言慎行的重要。
至於感性題目「縫隙」,包括賴姓與曾姓考生均指出,看似不難,但因考題的寫作引導問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等,感覺題目理性與感性的界線模糊,花了一點時間審題,推敲下筆方向,憂若拿捏不當很容易寫成論述文,是比較大的挑戰。
陳姓考生則認為,今年縫隙題目因有寫作引導,感覺可以引導考生寫出「言之有物」的內容,而非像往年的題目可能淪為考生比賽堆疊華麗詞藻卻不知所云的情況,他認為從縫隙可以延伸謙虛、喘息空間等方向,還算好寫。
看更多!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