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關閉

百年竹管厝毀損 泥水匠花10年修復

李慶儀修復後的老厝,在周遭透天厝中,獨具特色。(記者林宜樟攝)

李慶儀修復後的老厝,在周遭透天厝中,獨具特色。(記者林宜樟攝)

2015/03/03 08:00

保留傳統 搶救曾祖父起家厝

〔記者林宜樟/朴子報導〕出身嘉義縣朴子市的六十八歲老泥水匠李慶儀,旅居北部多年,看到家鄉百年祖厝毀損嚴重,他想維繫先人蓋厝的精神,並保留台灣傳統建築特色,十年來自力修建,如今這座有著紅磚瓦圍牆、漏窗、門樓等特色的建物,成為朴子鬧區中特殊景致。

李慶儀的祖厝位於朴子市向榮路,是其曾祖父以木材、竹子為主建材興建的「竹管厝」,連敷上的泥土內都有稻穀,為正身加左側護龍的L形「單伸手」建築型式,屋齡超過一百年。

補強結構 蓋新舊融合三合院

李家祖厝十多年前因老舊崩塌,李慶儀雖難過,卻不像一般民眾把地價高的鬧區老屋拆除改建新屋,或是將產權賣給建商闢建豪宅,而是想起祖先當年困苦謀生,依舊蓋了「起家厝」給後代,自己出生、結婚的人生大事都在這棟老厝完成,同輩兄弟只剩他一人,決定以自身專長重修祖厝,平均一年回鄉三、四個月,買材料、畫圖、施工全都自己來,花了多少錢已算不清。

李慶儀先開挖地基,用鋼筋搭配紅磚柱,撐起搖搖欲墜的祖厝正廳,再重補水泥,保留原有竹管並補強結構,再用木材、紅磚瓦於正身左側打造廂房,將「單伸手」祖厝改成三合院,房間牆上還配置泥塑、交趾陶,頗有古意。

李家祖厝原無圍牆,李慶儀用紅磚、花格磚等砌出傳統式「景牆」,裁切紅瓦片設計拼出囍、壽等字樣的「漏窗」,富有變化;另仿古法造出「門樓」,旁邊有「鳥踏」,使祖厝變得新中有舊、舊中有新,在周遭透天厝中獨具特色。

李慶儀的子女放假就愛相約南下祖厝玩耍,有大學教授好奇來訪,幼兒園老師帶學童參觀,他都熱情解說,且不斷更新、修復祖厝,他笑說「只要還能動,我就會一直做」,盼起家厝長久保留,傳承台灣傳統建築文化,「之後兩腿一伸,還能在這裡望見漂亮的老屋。」

嘉縣朴子市向榮路上的李家祖厝,因老舊崩塌,後代李慶儀花了10年重新修復,同時增建傳統式圍牆。(記者林宜樟攝)

嘉縣朴子市向榮路上的李家祖厝,因老舊崩塌,後代李慶儀花了10年重新修復,同時增建傳統式圍牆。(記者林宜樟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看更多!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